从微信接龙到小程序:三个大学生的盒饭创业蜕变记

人工接单的混乱到数字化运营的蜕变,看三个大学生如何用小程序改变盒饭生意

小方至今记得那个混乱的夜晚。他和两个室友挤在十平米的出租屋里,手机屏幕的光映着三张疲惫的脸。微信群里的订单像雪花一样刷屏,有人要番茄炒蛋却记成土豆牛肉,有人备注"不要葱"却出现在葱爆羊肉的接龙里。更糟的是,等他们用Excel整理完三百多份订单,才发现漏掉了整整十单——这意味着团队又要自掏腰包补上两百块。

这是2024年5月,三个大学生创业卖盒饭的第三周。他们原以为最难的会是炒菜,没想到每天下午四点开始,接龙、统计、核对的过程就像打仗。人工抄录的订单本画满涂改痕迹,配送时总有学生在宿舍楼下喊:"我的饭怎么没送来?"

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尝试。当小方把新开发的青椒肉丝套餐发到群里时,有同学抱怨:"每次翻几百条消息找菜单太麻烦了。"这句话点醒了他们。当晚,团队试用了一个叫"群下单"的小程序。

变化比想象中来得更快。第二天中午,订单自动汇总成清晰的表格,再没人报错餐品;备货清单实时同步到三人手机,切配食材时终于不用扯着嗓子互相确认;最惊喜的是,漏单现象居然消失了。小方在配送时第一次听到学生说:"今天饭盒上贴的标签真方便!"——那是他们按系统清单提前贴好的ABCD套餐标识。

四个月后,当小方站在新校区的自提点布置实景导航图时,突然意识到"群下单"早已不只是个接单工具。它让中央厨房能精确计算食材用量,让新校区两天就复制出整套运营模式,甚至让上班族在写字楼也能快速找到他们的轻食餐柜。曾经被订单压垮的手工作坊,如今靠着这套系统支撑起十二个自提点。

回看创业初期的手忙脚乱,小方常想起那个漏单的夜晚。当时他们只想要个替代微信接龙的工具,却意外获得了让生意脱胎换骨的骨架——当工具深度融入每个运营环节时,标准化与扩张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