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记得小方和他的伙伴们吗?几个大学生,因为看不惯学校食堂的单调和校外餐饮的昂贵,决定自己动手,在租来的小厨房里做起了平价盒饭。开始挺热闹,朋友圈一发菜单,微信群就响个不停,大家靠"接龙"下单,再吭哧吭哧送到宿舍楼。一个月下来,还真积累了不少铁粉。
但很快,热火朝天的背后,麻烦来了。最头疼的就是订单管理。你想啊,群里几百条消息刷屏,谁订了啥、订了几份、送到哪栋楼,全靠人工盯着"接龙"爬楼,再手忙脚乱地抄到Excel里。厨房里备餐的伙伴急得直喊:"A套餐到底要几份?群里说没说清楚啊?"负责配送的也懵:"3号楼刚才谁报单了?我好像漏记了!"
混乱是家常便饭。结果就是,几乎每天都有十几份订单出错——要么漏了,要么送错了地方。怎么办?小方和伙伴们只能自己掏腰包,把错的餐补上,或者赶紧重做送过去。
那段时间,赚的辛苦钱,一多半都贴进了人工成本和这些"意外"里。大家累得够呛,时间全耗在整理订单、核对信息、互相喊话上了,效率低得让人心焦。
光用工具,看来不行。他们意识到,微信群"接龙"这种原始方式,撑不起他们的梦想。于是,5月份,他们把目光转向了"群下单"小程序。这工具省去了手动爬楼的麻烦,订单自动归整,是个好的开始。
但小方团队没止步于此。他们没有被工具"框住",反而主动出击。他们发现了一个核心痛点:团队内部的信息流转还是"人肉"的!订单虽然在系统里了,但厨房备货的、打包分装的、配送的伙伴,不能及时、同步地看到实时变化。信息像接力棒,得靠人跑来跑去口头传递,或者不停地翻手机查,稍不留神就掉棒了。
"这样不行,"小方想,"必须让订单信息自己'跑'到每个需要它的人面前。" 他们直接向"群下单"的开发者提出了一个非常具体的要求:需要一个"团队协作通知"功能。简单说,就是当一个订单进来,或者状态更新时,团队所有成员都能在自己的手机上立刻收到通知提醒,不用再互相问,也不用担心谁没看到群消息。
这个需求,点在了关键穴位上。没过多久,新功能上线了。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。
厨房里,负责备货的同学手机一响,立刻知道A套餐又多了几份需求,手上的动作更精准了;负责打包的伙伴,看到通知就知道哪份餐该贴上哪个标签,送往哪个自提点;配送的同学出发前,手机上的清单早已清清楚楚。
"协作通知"像一根无形的线,把散落在各处的伙伴紧紧连在了一起。那些因为信息不同步导致的"喊话"、"跑错"、"漏单",一下子少了很多。团队协作变得顺畅无比,那份因为沟通不畅而垫钱补单的焦头烂额,也渐渐成了过去时。更重要的是,省下的人工时间,他们可以琢磨新菜式,优化配送路线,或者只是喘口气了。
对工具提出一个具体需求,让工具变得更"听话"、更"懂"他们的业务。这个小改动,没有惊天动地的数据,却实实在在地把小方团队从内部混乱的泥潭里拉了出来,让他们的创业之路,走得更稳当了一些。